小米SU7为何难以盈利?

举报 回答
小米SU7为何难以盈利?
问在线客服
扫码问在线客服
  • 回答数

    5

  • 浏览数

    8,189

举报 回答

5个回答 默认排序
  • 默认排序
  • 按时间排序

没找到满意答案?去问秘塔AI搜索
取消 复制问题
在我看来,SU7想要实现盈利并不容易。汽车行业的盈利逻辑其实很直接:要么单车售价足够高,要么产量规模足够大。当生产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,成本才会逐步下降,利润空间才能显现出来。
从实际经验来看,在年销量0到2万辆的时候,每多生产一辆车,亏损反而会进一步扩大;到了2万到5万辆之间,单位成本开始显著降低;当达到5万到10万辆的区间,基本已经接近盈亏平衡点;而一旦突破10万辆这个门槛,随着产量的增加,成本会继续下降,盈利机会也随之而来。
然而,我并不认为SU7能在中国市场长期保持年销10万辆以上的成绩。现实情况是,国内消费者对SUV的喜爱根深蒂固,尤其在中产家庭中,几乎已经成为首选车型。目前SU7之所以表现不错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小米的SUV产品尚未上市。这和特斯拉当初的情况非常相似——Model 3刚推出时一度炙手可热,提车需要等好几个月,但等到Model Y面世后,Model 3的交付周期迅速缩短到以周为单位。即便特斯拉努力推动Model 3的销售,效果也并不理想,Model Y与Model 3的销量比例始终维持在3比1左右。
同样的情况也会发生在SU7身上。等到小米的SUV正式投产,SU7的交付周期大概率也会随之缩短,市场热度自然会被分流。
再来说说成本的问题。小米造车初期,我就曾粗略估算过,如果雷军不打算亏损,那么SU7的价格至少要定在28万元左右。当然,如果目标是为了搅动市场格局,19.99万元才是最具冲击力的价格。最终定价为21.59万元起,并附带了一些购车权益。我当时就判断,SU7大概率是一款亏钱的产品,直到现在我也依然这么认为。
靠SU7本身实现盈利的确很难,只要能控制亏损,就已经算是成功了。不过基于SU7平台开发的SUV车型却有更大的可能实现盈利。显然,雷军对SU7的定位就是通过牺牲部分利润来抢占市场份额、打响品牌知名度。这种敢于让利的魄力,在传统车企中并不多见。
不少车企在制定价格策略时,往往是在计算完成本之后,再设定一个不亏的价格。但这样做的后果是,尽管产品性能与其他品牌相近,价格却高出近一成左右,导致市场接受度低,销量不佳,产能无法提升,最终陷入恶性循环,甚至倒闭收场。
事实上,汽车行业开局亏损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并不罕见,蔚来、理想都经历过这样的阶段,只有当产能跟上来,才能真正步入盈利轨道。
雷军显然是接受了SU7前期亏损的事实。不过这对他而言并非不可承受:
第一,小米的资金储备雄厚,完全有能力承担这一阶段性的亏损;
第二,目前SU7已有的订单量足以支撑其迈入年销10万辆的门槛;
第三,SU7平台上的大部分零部件可以直接用于后续推出的SUV车型,大大降低了研发与制造成本。
而且同平台下的SUV车型普遍可以比轿车多卖3-4万元。这意味着,一旦SUV车型投产,SU7此前的亏损将很快由SUV的利润所填补。再加上未来增程式动力系统的引入,小米汽车的整体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。
综合来看,在设计语言不出现偏差、战略方向不变的前提下,我认为小米汽车最早有望在2026年的财报中实现整体盈利。
取消 评论
雷軍宣布小米汽車的毛利率為15.4%,表明造車業務已有盈利。有人花50元買了一隻母雞,喂養一周後開始下蛋,賣出一顆蛋收入1元,卻傳出每賣一顆蛋虧損49元。這種說法要麼是誤解,要麼是刻意誤導,甚至兩者兼具。
取消 评论
小米SU7赚不到钱可能是因为刚开始量产,规模还不够大,成本降不下来,再加上为了抢占市场定价偏低,暂时肯定是亏的
取消 评论
小米SU7不盈利主要是因为刚进入汽车行业,研发投入大,再加上电动车竞争太激烈,价格战打得凶,利润自然就被压缩了
取消 评论
真爱米粉别买小米汽车,让雷总少赔点钱才是正道。
取消 评论
ZOL问答 > 小米SU7为何难以盈利?

相关产品

举报

感谢您为社区的和谐贡献力量请选择举报类型

举报成功

经过核实后将会做出处理
感谢您为社区和谐做出贡献

扫码参与新品0元试用
晒单、顶楼豪礼等你拿

扫一扫,关注我们
提示

确定要取消此次报名,退出该活动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