腾讯为何在短视频领域难以超越抖音?
争夺短视频领域的原因,大家都心知肚明:用户在线时长。腾讯早就想切入这块业务,其核心考量在于:如果用户的在线时长减少,那么平台的商业化能力和用户留存率就会被削弱。这就像是海平面上漂浮着一艘军舰,但海底已经被其他产品的潜艇彻底洞穿,别人可以随意攻击,而你却毫无还手之力。然而,腾讯在短视频领域的布局已经持续了相当长时间,主要扶持了两块业务:微信视频号和腾讯小世界。即便如此,似乎仍未取得理想的效果。如果你现在打开这两个平台,会发现内容大同小异,不是一些新闻资讯号的内容,就是充斥着擦边、颜值、美食、对立等常见主题的视频。这些内容在每个平台上都能看到,缺乏创新性和独特性。在公司内部会议上提到的买量问题,近期腾讯确实在供给端和消费端投入了大量的资源进行买量操作。这本身是一件很有趣的现象,因为它表明腾讯不仅缺少用户,同时也缺乏优质的内容创作者。微信拥有约7亿月活跃用户,但仍需要通过买量来抢占市场份额。作为一名内容创作者,我也亲身感受到了前段时间微信视频号疯狂拉拢创作者的行为。每天都有十多个MCN机构轮番轰炸,承诺只要发布一条视频就能获得300到1000元的报酬。然而,结果往往令人失望——很多合作最后都被证实是骗局,白嫖了一波创作者之后便迅速解除合作关系。拉新用户的方式也大致相同,各大平台通过生硬的广告手段试图吸引用户关注。这种买量模式本质上是一种效率极低的拉人头策略。并不是说腾讯的手段有多么高明,而是当项目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,最终往往会退化为最原始的执行方式。无论高层描绘的方案多么美好,实际执行层面的问题早已积重难返,多年的腐朽难以靠几次买量活动解决。对于整个短视频行业,甚至更广泛的内容生产行业来说(特别是短视频,因其商业模式更为轻量化,比如抖音的成本极低的内容运营模式),大多数平台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:供给、分发和文化。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,也是所有新平台必须面对的挑战。以抖音为例,其供给结构由少量可替代的KOL(关键意见领袖)加上大量同质化的UGC(用户生成内容)组成;分发能力堪称五星级;文化定位则偏向于休闲娱乐。抖音并不依赖特定的作者,因为它不需要通过控制个人来控制内容,而是通过掌控分发机制来引导流量走向。一旦某个作者退出或失去影响力,抖音只需找到新的热门题材,扶持一个新的头部创作者,随后大量的UGC模仿者便会迅速跟上。而这些UGC内容的生产几乎不需要额外成本。抖音强大的分发能力使其在多个维度上站稳脚跟:1. 管理效率提升与费用降低:由于不依赖个体创作者,抖音无需维护大量的运营团队来服务创作者,从而提高了管理效率并减少了相关费用。2. 突破商业化瓶颈:强大的分发能力帮助抖音在本地生活等领域实现侧面突击,进一步提升了变现能力。3. 直接变现能力:分发能力本身也可以转化为商业价值,例如通过Dou+功能实现盈利。Dou+允许用户付费推广自己的内容,借助算法将内容精准推送给更多潜在观众,从而实现平台与创作者的双赢。综上所述,无论是腾讯还是其他竞争对手,在短视频领域的竞争中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。单纯的买量策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只有在供给、分发和文化三方面形成系统化的竞争优势,才能真正赢得这场较量。